2024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如何?这份报告给出答案。4月17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在京发布《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23~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显示,我国成年人的抑郁风险和焦虑风险总体呈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女性抑郁风险随年龄增长的下降更为明显;城市户口人群的焦虑风险显著高于农村户口人群。
为了解当前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参考建议,《蓝皮书》采集了覆盖各年龄段的逾17万份问卷,剖析了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服务需求,系统揭示了我国不同人群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与干预效果,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蓝皮书》显示,国民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婚姻状况、工作时长、体质指数、运动水平等均与心理健康状况显著相关:已婚人群的抑郁风险最低;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者抑郁风险较高;每周运动频率越高,抑郁风险越低。
对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蓝皮书》副主编陈祉妍建议,增强心理咨询服务便利性,持续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婚姻家庭和谐,实现工作与生活平衡。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成长中的青少年面临着复杂多元的挑战,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近两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学习问题叠加,引发广泛关注。《蓝皮书》基于对5万余名四年级至十二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留守青少年中近三成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青少年更高的心理健康风险与父母情感关怀不足、亲子间缺乏心理健康沟通、父母以低效方式表达高期待等家庭因素有关,如在父母情感忽视程度高的青少年中,约四成存在不同程度抑郁风险。
“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近端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广泛推行社会情绪学习,提升青少年核心发展能力;防微杜渐,减少心理健康问题对青少年长期学业发展造成的损害,重视促进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郭菲说。
我国网民已近11亿,其中95.5%为短视频用户。短视频凭借即时性、娱乐性和智能推荐,满足了用户的多种需求,但过度使用问题亦引发关注。《蓝皮书》显示,超两成青少年、三成左右大学生和逾四成成年职业人群,因长时间使用短视频可能对睡眠或学习工作精力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我们提出了合理管理短视频的使用时长,避免沉迷影响心理健康;建立健康的短视频观看习惯,减少对日常学习工作的消极影响;培养和发展丰富的娱乐和情绪调节方式;强化现实的人际支持系统,满足情感需求;提升短视频使用素养与内容引导,发挥正向传播和价值观塑造作用等相关建议。”郭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