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肾脏日(3月13日)当天,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肾脏内科的义诊现场挤满了咨询的市民。专家指出,肾脏疾病早期症状隐蔽,易与其他疾病混淆,需通过识别身体“异常信号”及时干预。
这些“肾警报”不要忽视
“很多人以为腰疼才是肾有问题,其实肾脏病的信号可能藏在眼皮底下。”大坪医院肾脏内科主任陈客宏举例道,晨起发现眼皮“肿成泡泡眼”、袜子勒出深痕半天消不掉,或是小便时看到泡沫像啤酒沫一样漂浮15分钟以上,都可能是肾脏“罢工”的前兆。更隐蔽的是,年轻人血压突然飙升、总感觉累得不对劲,甚至皮肤莫名发痒,都值得去查查肾功能。
西南医院肾脏内科主任赵洪雯特别提到一类易被混淆的症状:“夜里跑两三趟厕所,还以为是喝水多了?如果夜尿量超过白天1/3,可能是肾小管在‘报警’。”她提醒,40岁后肾脏功能自然衰退,若体检发现血肌酐值超过106μmol/L,或肾小球滤过率跌破90,相当于肾脏提前“老龄化”,必须干预。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肥胖者、长期滥用止痛药或中药者、家族中有慢性肾病史者是高危人群。专家建议,上述人群每6至12个月检查尿常规、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及肾脏超声。
护肾“三字经”:控、戒、查
“体检单上的尿常规、肾功能别光‘扫一眼’,三项关键数据要盯紧!”赵洪雯打了个比方:肾脏就像身体的“滤网”,血肌酐是肌肉代谢产生的废物,如果超过106μmol/L,可能意味着肾脏排泄功能下降,尿素氮是蛋白质代谢的最终产物之一,如果超过7.2mmol/L,可能意味着肾脏功能受损;肾小球滤过率是衡量肾脏过滤功能的黄金标准,如果肾小球滤过率低于90,意味着肾功能受损,低于60,则需要立即就医。
对于如何保护肾脏,专家给出“三字经”:控、戒、查。
首先是合理饮食:控盐,每日不要超过5克;控蛋白,吃适量优质蛋白(如鸡蛋、瘦肉);控尿酸,避免高嘌呤食物。
其次是避免伤肾行为:戒乱吃药、戒烟酒、戒含糖饮料。
还要定期体检:尿常规、肾功能、肾脏超声是筛查肾脏病的“三大法宝”。
“慢性肾脏病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并干预,完全可以延缓甚至避免进入尿毒症阶段。”赵洪雯呼吁,肾脏病早期干预可按下“暂停键”,“肾脏不会说话,但它给的每一个小信号都值得你认真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