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科普活动 >>科技信息

科普活动

科技信息

“太空医院”,离我们还有多远?

来源:科技日报
字号:+-14
浏览次数:

  从“神一”到“神十九”,25年间,中国航天带给中国和世界无数次惊喜,的确是“永远值得期待”。随之,人们对航天员在轨期间的工作、生活情况等也越来越关注。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探月工程以及商业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除了训练有素的航天员,更广泛人群将进入太空。那么,人在太空生病了怎么办?

  在2024年11月举办的珠海论坛·航天医学与人类健康论坛上,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通用技术航天医科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杜继臣从临床医学的角度,谈了未来空间探索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些思考。其实早在2022年珠海论坛上,杜继臣就提出了“太空医院”的建设规划。

  太空医院既是先进医疗装备的集合又是创新诊疗技术的应用

  什么是“太空医院”?顾名思义,“太空医院”就是在太空中设立的、符合太空环境特殊应用需求,具备太空中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功能,具有集成化、智能化、可移动特点的综合医疗体。其核心功能是服务于空间状态下人体的健康监测、疾病诊治和预防康复等医疗保障全流程,包括智能化的医学检诊平台、特因环境下的疾病诊治体系,以及便捷高效的治疗康复装备。太空医院建设,既是先进医疗装备的集合,又是创新诊疗技术的应用。

  建设“太空医院”有多大的必要性呢?杜继臣说,随着国内外载人空间探索项目的快速推进和商业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参与空间探索的人群在不断扩大,我国已有载荷专家、飞行工程师等进入空间;更长时期的太空驻留成为常态,单次太空之旅的时间已达到192天;太空旅行已向普通人群发出邀请等等。这些都增加了人体健康风险,需要更加及时、专业、系统、广泛的太空医疗。

  比如,最近引发公众强烈关注的滞留在空间站的两名美国宇航员。他们的太空“出差”时间由于技术故障,从原定的8天大幅延长至少9个月。这不仅对后续的载人航天任务产生了连锁反应,还会引发了人们对宇航员健康状况的担忧。

  我国对空间医疗保障体系的科学研究取得积极进展

  围绕“太空医院”建设,杜继臣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对空间医疗保障体系的研究进展。他说,在已经配备大量的医疗检查检验仪器设备如血细胞分析仪、血流量检测仪、心电图及脑电图检测仪、超声类仪器、心肺复苏仪等基础上,空间治疗设备的研发也在逐步推进。比如,加拿大研制的M7机器人已进行无重力状态下的手术缝合和打结的测试,美国NASA于2024年把单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送入国际空间站,我国在骨折复位机器人及配套手术器械研发、穿刺机器人等方面也开展了系列工作,探索在空间环境下具备手术操作能力。

  据悉,近日东南大学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顾忠泽、陈早早团队联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王春艳团队,研发的基于器官芯片的失重心血管功能变化机制与防护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该研究聚焦航天员长期航天飞行后,重力环境再暴露导致的机体立位耐力不良等心血管系统失调问题,这是我国首个“太空器官芯片”研究项目,也是国际上首次开展太空人体血管研究的器官芯片项目。

  北京理工大学讲席教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邓玉林向记者介绍了团队在空间生物医学载荷仪器和空间生物医学研究方面的情况。他说,目前已有6个创新科学载荷成功完成空间飞行搭载任务,包括首个空间PCR芯片仪器、唯一一个在国际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的中国载荷,以及两个正在中国空间站运行的创新载荷。未来,可以为太空医院医学检验、基于器官芯片的药物技术以及“智慧中医”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说到“智慧中医”,合肥云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医AI四诊方面作出有益探索。该公司CEO李晓亚女士说,在太空医疗环境中,中医四诊,即望、闻、问、切,可以通过中医智能设备采集航天员的舌面、舌下及面部照片,通过对航天员的朗读声、咳嗽声等进行智能分析,通过文字、视频等方式与地面医疗中心的中医专家进行远程问诊,通过智能采集寸、关、尺三部脉的脉诊装备自动生成3D可视脉象图等途径对航天员的日常健康监护与管理,让中医药更好地服务太空医疗发展。

  以诊疗技术体系和诊疗装备体系为依托推进“太空医院”建设

  建设“太空医院”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杜继臣建议,“以诊疗技术体系+诊疗装备体系两条主线为依托,同步考虑近地轨道和月球探测需求,以模块化‘太空医院’为载体,分阶段推进建设工作。”诊疗技术体系主要解决适应空间环境需求和空间状态下的疾病临床诊断、治疗、康复技术问题;诊疗装备体系主要解决适应空间环境及诊疗需求的医学检验、影像检查、治疗康复等医学装备研发问题。而模块化“太空医院”的基本模块包括急诊急救模块和基础检诊模块,既具备基本检查检验功能,又满足急危重症紧急处置需求。

  在具备以上功能模块的同时,空间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还需包括适应空间特殊环境和诊疗工作需求的空间诊疗体系、操作规程和支撑保障体系。制定空间疾病诊断标准、空间疾病诊疗指南等。同时基于临床诊疗操作需求,也要配套相关支撑系统,比如无菌环境、温湿度、负压、供氧等各方面条件。

  “太空医院”的建设的确是一项创新性工程,一方面服务于人类空间探索,一方面启发临床从新的视角关注地面疾病诊疗。“太空医院”这种集成、智能、可移动的医疗服务体,可广泛应用于各类特殊场景。“通过车载、机载、舰载等方式,建立列车医院、飞行医院、船舶医院等移动的综合医疗体,无限拉近诊疗服务距离,为自然灾害、疫情防控等紧急状态下的医疗救护提供保障,随时随地护佑人民健康。”杜继臣说。

  在航天强国、健康中国战略的引领下,在广大科技和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太空医院”必将在广袤的宇宙中成为人类的健康港湾,“太空医院”建设实施中所产生的先进医疗技术成果,也必将造福于人民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