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9日世界心脏日前夕,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指导,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支持的“医患携手守护心脏瓣膜健康呼吁行动”在京举办。会上,协会代表、权威专家、患者组织、企业代表围绕我国瓣膜疾病现状深入探讨促进瓣膜疾病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可行路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3》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约3.3亿,其中2500万人受到瓣膜病影响。“在2500万患者的基数下,我国每年的心脏瓣膜手术量约为10万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郭应强教授表示,数据表明,当前心脏瓣膜病的就诊和治疗比例非常低。
“以江苏仪征市一个县级医院的数据为例,一年筛选出168例有绝对手术指征的病人(瓣膜病为主),最终仅有68例接受手术,占比40%。”南京鼓楼医院心脏外科执行主任周庆教授结合基层调研数据表示,在基层,由于心脏超声诊断水平等因素制约,还有大量心脏瓣膜患者没有被发现。因此,心脏瓣膜疾病的知晓率、就诊率和治疗率均明显不足。
提升瓣膜病“三率”,应对老龄化趋势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心脏瓣膜病成为威胁老年人群一大常见疾病,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增。”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杨勇表示,公众尤其是中老年人需要专业的健康科普以提升对瓣膜疾病和诊疗理念的认知,形成主动健康意识。
心脏瓣膜早期几乎没有可感知的症状,出现呼吸急促、头晕、胸痛等症状时大多为中后期。该如何实现瓣膜疾病的早诊断早预防,提升检出率呢?
郭应强表示,借助专业的心脏彩超设备,发现和诊断心脏瓣膜病并不难。当前应将心脏彩超检查设备和技术尽可能普及到基层,实现社区医院层面的规范化筛查,通过基层医生培训实现心血管疾病的早诊早治。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性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会不断增加,可通过现阶段可及的技术或方法,通过早期发现、合理干预,达到健康管理的远期效果。”郭应强介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立了瓣膜全程管理中心,希望通过系统管理进行干预。目前,该管理中心对3万名患者开展术后管理,根据瓣膜手术类别对术后患者进行分类,提供提醒复查、预约挂号等服务,助力瓣膜患者生活常态化。
加强创新应用,提升瓣膜病诊疗能力
近年来,随着对疾病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针对心脏瓣膜病的创新治疗方案不断涌现。微创和介入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工瓣膜材料的更新与迭代,为患者提供了多元治疗选择。
“传统心脏手术要经过胸骨切口,长度约20到30厘米。现在的小切口手术,例如胸骨旁切口、腋下切口等,小切口手术也需要体外循环支持,但由于切口小组织创伤较少,患者术后康复状态会更好。”周庆表示,随着器械的创新,经导管瓣膜手术脱离了体外循环,经导管引导把合适瓣膜放在合适位置,获得最佳的血流动力学效果,这样的手术方式适用于高龄和高危患者,取得不错进展。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可置换瓣膜不仅有机械瓣,还有生物瓣等新类型。郭应强解释,植入生物瓣无需服用抗凝药,但10到15年后可能面临瓣膜衰败需再次植入的问题,而机械瓣不存在衰败问题,但需要长期精准服用抗凝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专家表示,瓣膜病治疗的器械材料革新仍在路上,临床方面将加强创新应用,通过多学科团队特别是心脏内外科医生的协作,在瓣膜手术成功的同时,通过全周期管理助力患者获得长期获益。
作为活动支持企业,爱德华生命科学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钟顺和表示,心脏瓣膜病患病群体庞大,治疗需求迫切。爱德华始终秉持患者为先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技术革新,持续联动多方力量和资源,鼓励引导患者主动参与诊疗过程,提升行业诊疗能力,有效降低瓣膜疾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