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提出到2030年实现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6.6%的主要目标。6月29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科普行动日,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治疗中心主任马飞教授及北京医院药学部主任金鹏飞教授接受媒体采访,为公众介绍肿瘤治疗的最新进展。
“新药研发是一个涵盖药物发现、设计、临床研究、上市审批到上市后评价的长期过程,而肿瘤药一直是新药研发的热点领域。我们希望有创新性、填补临床空白的药物出现,提升患者生存获益。”金鹏飞表示。
“相对于早期患者,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更低,晚期患者治疗要考虑既往诊疗状态、不良反应,以及药物可及性、可负担性等多个方面。”马飞表示。从全局看,当前需要为晚期患者研发和应用更多的创新诊疗手段,让人们不再“谈癌色变”。
新设计:抗体引导药物直射“靶心”
乳腺癌分子分型诊疗模式的建立及创新药物相继出现提升了肿瘤的治疗效果。金鹏飞告诉记者:“近年来,包括抗体偶联药物(ADC)等创新药物的不断涌现,为肿瘤精准治疗带来了突破,在当前肿瘤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巧妙的设计让化疗药物能够直射“靶心”,只对靶向的肿瘤细胞产生毒性。金鹏飞解释道,ADC 药物是一种创新的靶向治疗方式,它通过连接子将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细胞毒药物连接起来,结合了单克隆抗体的精准定位能力和细胞毒药物的细胞毒性。通过抗体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结合,ADC药物能够将细胞毒药物直接输送到肿瘤细胞,实现精准释放,从而有效杀灭肿瘤细胞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这种设计解决了传统化疗药物全身分布带来的副作用问题,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此基础上,ADC药物还开展了不断的迭代升级。第一代ADC药物采用传统化疗药物作为细胞毒性有效载荷,但其临床效果有限;第二代采用了比传统化疗药物效力更强的高细胞毒性化合物作为有效载荷,通过抑制细胞的关键生命活动导致细胞凋亡;第三代ADC则使用能够靶向整个细胞周期的DNA损伤剂作为有效载荷,如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它可以实现在细胞膜中自由出入,在杀灭首个进入的肿瘤细胞后,还会通过透膜进入旁边的肿瘤细胞进行杀伤,批量摧毁肿瘤细胞。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一代ADC药物在连接子设计、细胞毒载药设计、药物抗体比上不断优化, 进一步提高了疗效并减轻了全身不良反应,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方向。”金鹏飞说。
新策略:分子分型找到更有效更安全的疗法
“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化诊疗,实现同质、优质,针对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患者,还应关注患者个体化的需求。”马飞介绍,近几年来,以分型精准诊疗为代表的创新诊疗策略的出现,为晚期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更新的治疗机会和更长生存的可能。
“相比前两代ADC药物,第三代抗HER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ADC药物具有高活性载药精准靶向杀灭肿瘤细胞、高药物抗体比、高效旁观者效应的特性,不仅为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带来诊疗获益,也为HER2低表达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机会。”马飞说。
据介绍,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基因测序还未应用时,乳腺癌治疗就会基于激素受体状态进行分型治疗。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可以更加精准地通过对关键基因进行DNA分子测序,对患者进行分子分型并寻找适宜的诊疗方案。
新目标:进一步提升晚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
创新药物和疗法对于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起着积极的作用。近几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不仅加大了对创新药物研发的支持力度,也积极推动创新疗法的临床应用。
对此,马飞表示,从2017年至今,在创新药审评机制改革措施的推动和医保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创新药可以快速进入临床,给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机会,也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金鹏飞认为,在临床中,抗肿瘤药物的合理应用非常重要,除了要特别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加强对抗肿瘤药物管理外,还要考虑药物的经济性和可负担性。
“新型抗肿瘤药物要使患者能够负担得起,才能真正服务于患者。”金鹏飞坦言,“所以我们希望可以让临床不可或缺的、填补临床空白的、有突破性临床获益的药物尽快进入医保目录,让更多患者能够负担得起、使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