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4日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获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蓉教授团队在女性患者子宫内膜中发现了微塑料,进一步研究显示,微塑料侵入子宫是女性不孕的高风险因素。该研究6月3日晚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技术》。
“我们对女性患者进行了宫腔镜检查,并对临床剩余的子宫内膜组织样本进行了取样。”论文第一作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秦训思博士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研究采用拉曼显微光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两种检测方法,对不孕女性在诊治中剩余的子宫内膜组织进行检查和分析,发现患者子宫内膜受到了多种微塑料的污染。
据介绍,拉曼光谱可以检测到直径在0.2—20μm之间的颗粒,而傅里叶红外光谱可以更好捕捉到直径大于20μm颗粒。研究团队通过这两种方法的结合研究发现,污染微塑料主要包括聚酰胺(PA)、聚氨酯(PU)、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和聚乙烯(PE)等,尺寸介于2至200微米之间。
秦训思表示,通过对子宫腔内微塑料特征和颗粒尺寸的深入分析,团队发现子宫腔内直径50微米以下的微塑料占比最多。
这些微塑料是怎么来的呢?小鼠实验研究表明,微塑料可通过饮食途径进入血液循环后沉积在子宫内膜,也可以直接通过阴道侵入子宫腔内。
直径越小的微塑料颗粒越可能穿透血液和细胞膜,侵入内脏器官对人体造成损害。团队深入研究了宫腔内微塑料的潜在生殖毒性。秦训思说,该研究对小鼠进行了静脉注射微塑料的暴露实验和胃内暴露实验,并通过胚胎移植实验证实,微塑料引发的宫腔问题导致生育力下降。团队还同步使用人子宫内膜类器官开展了体外实验,研究发现微塑料暴露会引起显著的细胞凋亡,并导致类器官生长模式的紊乱。
论文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疗副院长、生殖医学中心主任李蓉教授认为,研究对深入理解人类子宫中微塑料的污染状况及其可能对生殖健康造成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