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科普活动 >>科技信息

科普活动

科技信息

癌症也有“流行区”,如何科学预防?

来源:科技日报
字号:+-14
浏览次数:

  2023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29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近日,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在《中华肿瘤杂志》上公布了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数据,并首次公布了各省份主要癌谱流行情况,各地的癌谱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肿瘤研究所所长郝希山表示,除了地理位置本身,地域背后隐藏的人为因素如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工作环境等差异,也可能是导致癌症发病差异的原因之一,早预防、早筛查、早发现、早开展规范化治疗的“四早”是抗癌的关键。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最新癌症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406.40万,死亡病例约241.35万。中国当前的主要恶性肿瘤包括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女性乳腺癌等,前5位恶性肿瘤发病约占全部新发病例的57.27%。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是主要的肿瘤死因,约占全部肿瘤死亡病例的69.25%。男性发病首位为肺癌,女性发病首位为乳腺癌。

  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数据显示,我国当前的癌谱结构依旧以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等为主,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比如肺癌在除西藏自治区、甘肃省和青海省外的其他地区均位居首位,鼻咽癌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多发;食管癌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东省的发病例数相对较低。

  对此郝希山院士表示,目前中国癌谱兼具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癌谱的双重特征,以往认为高发而且预后较差的所谓“穷癌”,如食管癌、胃癌等,尽管当前已经显示出下降的趋势,但仍然处于较高的发病率水平。以前国内发病率较低而发达国家高发的所谓“富癌”,比如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这或许和人们饮食习惯改变、肥胖、久坐、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改变有关。

  “由于我国各省份在气候、环境、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同地区各种癌症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郝希山院士介绍,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以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和前列腺癌高发为主。但在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仍然呈现消化道肿瘤如胃癌、食管癌和肝癌等恶性肿瘤高发,同时伴有结直肠癌、乳腺癌等位居前列的情况。

  郝希山院士举例说,比如从饮食习惯上看,结直肠癌与肉食摄入过多、肥胖、缺乏运动有关,在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而胃癌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和不规律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在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山东及江苏沿海一带胃癌高发,与食用盐渍的食品,如肉类腌制品、咸鱼、腌制蔬菜和海产品等相关。

  “开展常见恶性肿瘤早诊早治,提高早诊率,降低死亡率,是我国癌症防控工作的关键措施。”郝希山院士举例说,以乳腺癌为例,实施乳腺癌普查的地区与不普查的地区比较,患者五年生存率可以提高20%—30%,这是多个国家、不同时间段、宏观数据研究下得出的结果。

  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因为人种、体质的不同,国内外的筛查方案应该有所差别。郝希山院士提出,我国应该制定适合我国国民发病特点的、规范的、科学的筛查方案。